中國情人節是哪天(長知識!“中國情人節”的前世今生:願得一心人,白頭不相離)
今天是8月28日
農曆七月初七
也就是七夕節
七夕節又稱乞巧節、女兒節,起源於大家所熟悉的牛郎織女的傳說。
這對夫妻被迫分開但依然不離不棄、最終得以一年一度鵲橋相見的浪漫愛情故事。
愛情,是人性的組成部分,是人類永恒的主題。
中華傳統節日裏有不少節日為男女的相遇、相識、相悅創造機會,提供可能。
比如:
元宵節堪稱中國人的狂歡節,每逢節日來臨,人們紛紛外出觀燈賞景,便容易發生“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後”這樣男女邂逅、一見鍾情的故事;
上巳節時在雜花生樹、春情萌動的三月,節日期間,既有“佳人祓禊賞韶年,傾國傾城並可憐”,也有“公子王孫恣遊玩,沙陽水曲情無厭”,所以也常發生悱惻纏綿的愛情故事。
“清明踏青,攀個好親”,一句民間諺語很好地揭示了清明節在男女情愛方麵的重要性。
盡管如此,中國曆史上卻沒有一個明確稱作“情人節”的節日。
但現在不同了,時在夏曆七月七日——七夕節的“中國情人節”已然成功躋入當代人的節日生活之中。
你知道“中國情人節”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,那你知道這個詞什麽時候出現的,在哪出現的嗎?跟小編一起腦補一下吧~
“中國情人節”的出現
據現在掌握的資料,為國人所津津樂道的“中國情人節”最初出現並不在中國,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。
原來“中國情人節”這個詞的出現和美國費城有淵源呢~~
1956年,美國費城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張天德創辦了名為“中國情人節”(Chinese Valentine Day)的活動,申明“中國情人節是本中國固有道德精神,合歐美時代令節而定名,旨在盼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,效牛郎織女之重情重義,勤耕勤讀,藉以挽救世風,宣揚我國固有文化”。
這裏所說“歐美時代令節”,即每年陽曆2月14日的情人節,亦稱聖瓦倫丁節。中國情人節“合歐美時代令節而定名”,其主旨卻在於宣傳祖國固有文化。它以七夕節為節日時間,主張學習牛郎織女重情重義、勤耕勤讀的道德精神。
1959年8月10日,正值中華傳統節日七夕節,費城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當年舉辦的“中國情人節”,選拔出兩名中國服裝界的最佳女士,也以七夕節原本的“乞巧”習俗為依托。
無獨有偶,當1959年七夕節費城舉辦中國情人節活動的時候,在中國台灣,也有人發表以《七月七日情人節》為標題的文章,主張七月七日是情人的節日。隻可惜這個倡議在當時和者甚寡。
二十年之後的1979年,時任國華廣告公司營業部部長的陳和協認為,牛郎織女堅貞的愛情,可以讓年輕人“由七夕的神話中找到新意義”,於是模仿西方情人節,提出將七夕節變成“中國情人節”的構想,並獲得了一定的響應。當年即在台北榮星花園舉辦了“中國情人節ⷤ𘃥䕦𐑤🗩覽會”等活動。
“中國情人節”在大陸的出現,同樣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。20世紀80年代,伴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廣泛,聖瓦倫丁節和愚人節、萬聖節及聖誕節等一些西方節日開始傳入中國大陸,作為“情人節”率先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受到部分人的歡迎,並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,迅速蔓延開來, 蔚然而成風氣。
情人節等西方外來節日迅速流行,但中華傳統節日卻呈現出式微之勢,這種情況引發了不少專家學者的思考,也促使他們從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尋找類似的或者能與之相抗衡的“中國情人節”,於是元宵節、清明節、上巳節、七夕節中蘊含的情愛要素就不斷被發現和被發掘,其中,七夕節是“中國情人節”的聲音最為強大。
2002年,河北省省文聯、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、石家莊市文聯等單位聯合發起“七月七愛情節”,率先從官方層麵以七夕節為愛情節,組織開展了多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,從而使“數十萬人參與其中,沐浴了愛情的幸福與快樂”。
學者、官方積極在傳統節日中尋找中國情人節的同時,已從西方情人節中獲益的商家企業也敏銳地從“中國情人節”中看到巨大商機,他們采借西方情人節的過節方式和文化符號,在農曆七月七日來臨前,推出針對“有情人”的商品和服務,各種媒體也推波助瀾,很快,七夕節作為“中國情人節”的身份就得到廣泛認同。
“中國情人節”的過法
“中國情人節”的出現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流、碰撞、融匯的結果。有意思的是,無論在美國費城還是在台灣,還是在中國大陸,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七夕節作為構建中國情人節的資源。
七夕節是一個曆史悠久的中華傳統節日,漢代已經出現,它的核心習俗活動是女子通過穿針、拜星等儀式活動乞求心靈手巧。
七夕節被人們想起來作為中國的情人節不是因為乞巧,而是因為它很早就與牛郎織女傳說聯係在一起,而牛郎織女傳說講述了一對夫妻被迫分開但依然不離不棄、最終得以一年一度鵲橋相傳的浪漫故事。正是這一故事寄托了中國人的愛情理想,表達了中國人的愛情觀,體現了中華民族曆代民眾為愛情堅貞、婚姻自由而不懈奮鬥的壯美精神。
毋庸置疑,中國情人節的出現受到西方情人節的深刻影響。這不僅體現在節日名稱上,也體現在節日習俗和節日用品上。
比如西方情人節中,給親愛的人送玫瑰、巧克力,共享燭光晚餐是常見做法,而這也是情侶或夫妻過中國情人節的重要方式。不過,中國情人節畢竟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依托,以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為訴求,過節者主要是中國人,因此注定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意象和過法。
比如近年來許多地方都會在七月七舉辦相親大會,為單身男女找到心儀的另一半搭建橋梁,在這樣的相親大會上,往往會出現鵲橋和月老等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。鵲橋一詞,正來源於牛郎織女傳說。話說牛郎和織女被王母娘娘隔在天河兩岸之後苦苦思戀對方,天上的烏鵲(也有的說是喜鵲)被他們的真情打動,於是每到七月七就飛到天河上空用身體架起一座橋梁,讓牛郎和織女相會。後來鵲橋一詞就被引申為能夠連接男女之間良緣的各種事物。將相親大會稱作“鵲橋會”,在現場架起一座彩虹鵲橋,是很多七夕相親大會的典型做法。月老,又稱月下老人,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紅喜神,也就是媒神。在七夕相親大會上,主持人往往會化身月老,做成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事。
此外,不少地方還會舉行情歌對唱、拋繡球、放飛許願燈等等活動,也都是典型的中國元素。
而在台灣,七夕也作為情人節被重視,台南市自2011年開始甚至連續舉辦“愛情城市——七夕嘉年華”活動,以七夕節為核心,在陽曆七八月間,在台南市內各處舉辦以愛情為主題的各項活動,包括遊行、展演、電影放映、街頭音樂會、文學活動等,而且推出府城四大月老,即大觀音亭“說媒月老”、大天後宮“緣粉月老”、祀典武廟“拐杖月老”和重慶寺“醋矸月老”,供不同的人群參拜。
當局還設計出四款顏色不同的月老公仔,象征不同的愛情,其中桃色代表甜蜜的愛,天藍色代表澄淨的愛,青綠色代表青春的愛,全白色可讓民眾自行著色,代表自由的愛。
七夕節成為“中國情人節”,是傳統節日的現代再造,出現的時間不長,仍然在繼續發展當中,人們還會不斷發明創造出新的符號和活動,來充實自己的節日生活,表達自己的節日情感。
節日的生命力根源於社會需要。中國情人節的出現固然因為受到西方情人節的刺激,但它能夠蔚然成風且成流行之勢,根本原因還是當代社會需要一個情人節。 這裏的“情人”,當然不是指“第三者”,而是指它本初的含義——戀人、情侶。
“中國情人節”的願景,從個體的角度講是“願得一心人,白頭不相離”,從社會的角度講,是“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,願天下眷屬都是有情人”。
“中國情人節”為單身男女的相識相遇創造了條件,也為情侶表達柔情蜜意、互訴衷曲乃至經營夫妻情感提供了溫馨的時空。“天階夜色涼如水,臥看牛郎織女星”,在秋色怡人的時光裏,過一個情人節,珍惜眼前人,善待另一半,不僅為個人和家庭生活增添了濃濃的愛意與浪漫,也為社會注入了美好與溫情。
(作者係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)
大家都在看
來源/中國婦女報
作者/張勃
編輯/肖婷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